代表委員呼吁加快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5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2.6%。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與往年兩會一樣,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成為部分代表委員熱議話題。
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今年兩會上,民革中央提交了關于將社區養老做深做實做到位的提案,其中建議,整合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力量,建立社區養老機構。以社區為單位建立養老服務機構,由政府資助在社區建立2000平方米左右的養老會所,完善休息、飲食、娛樂、保健康復、簡單醫療等設施,通過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的方式,圍繞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提供相應服務,包括開設老人餐桌、建立老年活動中心、開展老人托管服務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高級技師徐立平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業發展較為緩慢,城市和農村、機構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為此,徐立平建議加快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各社區應配備專業人員,負責建立社區老年人檔案并進行管理,并對為社區提供日常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進行管理。
每個社區都有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尤其是在老舊小區。針對這部分群體,全國人大代表、天明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姜明建議,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確社區養老設施上的配置標準,如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增加改造用房150-500平方米,用作建立“養老陪護中心”“社區養老醫療護理站”等康復護理機構。“可以在北京、上海、河南先行試點。如在100個小區設立‘社區養老陪護中心’,每個中心解決30個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集中陪護和康復問題。”姜明說。
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大多數護理員會喂飯、擦洗等簡單護理,但缺乏心肺復蘇等專業救護技能,健康管理、康復運動、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務能力也有待提高。”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陽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需加快培養職業化養老護理人員。王馨建議,一方面,支持職業院校開設養老護理專業;另一方面,鼓勵有資質、有條件的社會力量開辦專門養老護理培訓機構。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齊魯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燕建議,對現有專業人員按不同的要求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和技術等級認證制度,按培訓技能考核的等級從事相應等級的服務,做到持證上崗。同時可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建立專業化的老年人服務護理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民革中央提交的議案中還建議國家實施引導性政策,包括學費減免、對口招生、校企合作、1+X證書制度等,做好養老職業規范化培訓。同時,給予優秀的管理人才充分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待遇保障,鼓勵支持他們下沉社區、服務社區,推動各項養老服務的協同開展,提升社區養老的整體服務質量。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李燕建議,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除政府出資外,要引入專業社會服務企業或組織參與運營,通過設施保障、財政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形成多層次、多途徑、多渠道的投資發展體制。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可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檔次的服務標準,實行有償服務、低償服務。這樣既實現了政府購買服務,又滿足社區不同層次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同時也能吸引私人投資,拓寬資金來源。建議繼續擴大宣傳力度,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關注養老事業,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捐資、捐物或提供無償服務。
在全國人大代表姜明看來,企業等社會力量在社區養老中也發揮著巨大作用,“要明確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改造、運營獲利的政策支持。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養老設施資金籌措和利用中,細化改造資金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推動社會資源參與社區養老事業。”姜明建議道。
工商聯在今年兩會上也關注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問題,提出了關于《創新醫養結合模式,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提案,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引進多元化主體投資養老產業。加強規劃和引導,多元化引進歐美知名的養老機構,引入國內外知名保險商,吸引央企國企投資,特別是國內知名民營企業參與養老產業的市場布局。